北京中關村的方菁在26歲那年做出了讓同事震驚的決定,辭去年薪百萬的互聯網大廠工作,拖著兩個行李箱踏上了飛往加納的航班。這個從小鎮(zhèn)做題家一路逆襲的川妹子發(fā)現,盡管身處國貿CBD的寫字樓,職業(yè)天花板卻越來越低。直到表姐牽線非洲貨運生意,她才在廣交會上嗅到商機,當國內商家還在卷價格時,非洲客商正為中國制造的平價家電眼冒金光。一年后,她的倉庫里堆滿70元的復古手機和300元的平板電腦,年銷售額突破千萬。
非洲商人認人不認公司,簽十頁合同不如一句中國妹妹。方菁的必殺技是用A4紙手寫客戶姓名貼在貨箱上拍照,讓貨物還在海上漂時就消除客戶焦慮。這種土法子讓加納電器商連續(xù)三個月追加訂單。
以為非洲人都愛艷色是最大誤區(qū),紅色在肯尼亞代表熱情,在加納卻是葬禮專用色。方菁曾因誤發(fā)紅色包裝的母嬰用品,被當地經銷商連夜要求換貨。后來她專門聘請加納大學生做色彩顧問,避免踩雷。
非洲沒有四季只有旱雨兩季,單冷空調才是王道。方菁砍掉所有冷暖機型,專攻18℃急速制冷技術,現在她的空調在加納市占率超40%。而競品還在海運過來雙??照{,只能堆在碼頭曬鐵皮。
當國內廠商追逐萬元折疊屏時,方菁在廣州華強北淘到300元的安卓平板。這些被淘汰的電子垃圾在非洲大學城賣瘋了,學生們用它看網課,比二手教科書還便宜。
方菁把客戶朋友圈當商機雷達,發(fā)現某酋長曬出中國造太陽能路燈后,立即聯系佛山工廠定制部落圖騰款,現在路燈成了身份象征。
從不敢接電話到能用法語砍價,方菁的手機裝著7個語言APP。她發(fā)現帶四川口音的英語反而讓客戶覺得親切,現在團隊開會都是"川普+非洲土話"的混搭風。
非洲客戶遲到三小時是常態(tài),方菁學會在咖啡館邊辦公邊等。有次等客戶時順手談成健身房器材大單,現在她把所有會面都約在運動場所。
當地員工不吃上市分紅那套,方菁把提成拆成周結?,F在她的業(yè)務員為周末獎金,能頂著40度高溫跑5個酋長村。
沒有物流公司就買摩托車隊,方菁的騎手穿著定制黃馬甲送貨,現在她的車隊成了移動廣告牌。
本文鏈接: http://www.byteartmeta.cn/mfwz/1576.html 未經授權,禁止轉載。